【中國禮品網(wǎng)訊】工夫茶是一種極為講究的泡茶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法極為講究,并且起碼需要孟臣罐、若琛杯、玉書鍋、紅泥烘爐“四件寶”。要泡沏出一杯可口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這是因為飲茶器具,不僅是飲茶時不可缺少的一種盛器,具有實用性,而且飲茶器具還有助于提高茶葉的色、香、味。同時,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還具有藝術(shù)欣賞價值,收藏玩賞價值。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
.jpg)
潮州茶具之最精美者,都是用朱泥手拉坯成形法制造出來的。而說到真正的喝工夫茶,是一件挺繁瑣的事情,先得燃起小炭爐來慢火燒水,水開了要把茶具用熱水澆洗一遍。水開的候,先要高沖,等水沖進(jìn)壺里,刮去浮上來的泡沫,再蓋好蓋子開始沖茶。茶杯一般有三個,潮州俗話說:“茶三酒四踢跎二”,就是說喝茶要三個人為最佳,所以有“三人茶腳齊”的說法。
茶壺:亦稱蘇罐或沖罐。沖罐要小,小則精美,大就不是工夫茶;要淺,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蓄水則茶澀。好的沖罐有“三山齊”之美譽。把茶壺去蓋后覆置在桌子或平板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柄都平,就是“三山齊”。這是關(guān)系到壺的質(zhì)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蘇罐其造型、色澤異彩紛呈,透氣性和吸水性俱佳,壺身越光滑古雅,泡茶越醇厚芳香。夏不變餿,冬能保溫,既無熟湯味又能蓄香,美觀實用。
茶杯的選擇也有講究,以小,淺,薄,白為佳,小則一嗓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zhì)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lán)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工夫茶具中的“四寶”除罐、杯外,紅泥爐與砂銚(玉書煨)屬稱“風(fēng)爐薄鍋仔”,兩者形影相隨,原為潮汕民家必備之物,現(xiàn)市面上已難得一見;古今勢異,生活方式有所不同,要求遵古法制,全面繼承工夫茶具的傳統(tǒng)還“樂此不疲”大有人在。
“砂銚”,外形古樸高雅,俗稱"茶鍋";雅名“玉書煨”相傳古時有一位叫玉書的楓溪老藝人的所做的最著名,后人尊稱其煨為“玉書煨”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fā)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并且透氣性好,煮水清冽鮮甜很軟,特別適宜泡茶,有極好的耐冷熱驟變性能。泡飲功夫茶對水乃至水壺的選擇相當(dāng)嚴(yán)格,因金屬壺?zé)乃蠖嘤须s味,砂銚“玉書鍋”,不但無此弊且保溫性好隆冬,拿出爐外許久保溫。功夫茶講究水不能過熱,玉書畏便于觀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
潮州紅泥爐式樣好看極了,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通風(fēng)性能好,小爐有門,最奇妙的是,每一個爐只有一個合適的爐門,換其他的爐門都是蓋不上蓋不密縫的,因為每一個爐門都是從爐體本身切下來的(最早是做成一個整體,再手工用刀切割開),不用時把它一關(guān),既節(jié)約,又方便,更值得稱道的是水溢爐中“火猶燃,爐不裂”。
茶葉是干枯的,水是沸熱的。看著白開水注入茶罐中,那彼此的相溶,干枯的茶葉有了再生的舒展,蒼白的開水也有了一抹淡黃的笑容。我想這就是生活吧,這生活之韻味卻讓潮汕人獨得受用了……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jié),待茶沖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后請長者、貴賓先嘗,杯沿接唇,茶面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功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tǒng)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