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品網(wǎng)訊】由教育部2013年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八年級(上冊),專設中原名瓷章節(jié),焦作的兩件絞胎瓷作品《碩果》、《遺韻》,與汝瓷、鈞瓷、官瓷作品同時收錄該教材。教材在介紹絞胎瓷時說:“絞胎瓷是瓷器中的一道奇觀。它胎中帶有花紋,釉色透明,花色斑駁,自然天成,有‘表里如一’的美譽,北宋時已享有盛譽,重要窯址在焦作修武當陽峪。”

絞胎陶瓷亦稱“絞泥”、“攪胎瓷”、“透花瓷”。絞胎是唐代陶瓷業(yè)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以前尚未出現(xiàn),靖康之變后失傳。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絞拉坯,制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于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能絞出木紋、鳥羽紋、云紋、流水紋,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jié),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不定,構思奇巧,變化萬千。
絞胎瓷由兩種(或多種)不同顏色的瓷泥制胎,形成了不同色彩的紋飾圖案,其色彩紋理使瓷質體現(xiàn)有著本質的不同,北方民間亦稱之為“透花瓷”。這種本質內(nèi)外變化如一的特殊制瓷工藝發(fā)展到宋代時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北宋時,絞胎瓷在焦作當陽峪實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其他地方也少量生產(chǎn)這種瓷器?!吨袊に嚸佬g大辭典》記載:“當陽峪窯,宋代北方民間瓷窯。窯址在河南修武當陽峪,故名。”絞胎瓷釉色光潤瑩亮,裝飾技法有刻花、半畫半刻、填彩、三彩式絞胎等,其中以絞胎技法最具有當陽峪窯的獨特風格。焦作當陽峪現(xiàn)存大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是我國目前現(xiàn)存三大窯神碑之一,記載了當年當陽峪窯業(yè)之繁榮。碑文記述立廟之因:“……遂益蜀日發(fā)徒,遠邁耀地,觀其位貌,繪其神儀,而立廟像于茲焉。”“世利茲器,埏埴者百余家,資養(yǎng)者萬余口……”由此可見當陽峪窯場繁盛之狀況。
絞胎瓷內(nèi)外相通表里如一代表了中國文人墨客的君子情懷。絞胎文化源于孟子那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同時傳達著對君子本色的尊敬和贊美。從技法上絞胎瓷著重表現(xiàn)瓷胎的表里如一,從美學上絞胎瓷強調淡美素雅,力圖表達“仁義禮智跟于心”的君子品味,同時又以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詮釋了“其色也睟然”君子氣概。歷史上也因其這種特性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相傳宋代大詩人蘇軾在首次拜訪自己岳父時送的就是親自到河南定制的絞胎瓷,隨后很多文人雅士紛紛效仿,致使在當時工藝水平下絞胎瓷供給嚴重不足,很多百姓只得將窯內(nèi)摔碎的瓷片作為貴重的禮品相互饋贈。
2001年,河南省科技部門對焦作當陽峪失傳的絞胎瓷工藝重新認定并高度重視,將其列為省、市科研攻關項目,對當陽峪絞胎瓷工藝進行全面開發(fā),通過科研攻關和反復試制,成功的燒制出當代優(yōu)質的絞胎藝術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