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品網(wǎng)訊】沿著新砌駁磡的硤石河,沿著新栽山茶樹、山核桃樹的小山坡,沿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一條新澆的水泥道,將記者一直送到了淳安縣宋村鄉(xiāng)硤石村。
村口,幾個小孩,正在道上玩遙控汽車,幾位身著新衣的大伯,一看到我們,老遠就熱情地打起了招呼:“哎,又來我們村莊啦!”也難怪,從2004年至今的每一個春節(jié),我們都要前往硤石村過年,101戶村民,大多早和我們成了熟人。畢業(yè)于浙工大的年輕村支書宋建棟告訴我們,老人新衣、小孩玩具都是外出打工村民過年帶回來的,他扳著手指說,我們村有65%村民在外打工,每年過年,他們都要給家人帶回禮物,今年帶的禮物有點不一樣。
禮物變輕小,少見大包裹
記得早年記者跟隨村民腳步回硤石,到處看到的是手提肩扛的大包裹、編織袋,在塞滿自己穿用的鍋碗瓢盆、舊衣爛衫中,夾雜著棉襖、老酒、糕點等送給家人的禮物。如今這些大包裹已被體積更小、價值更高的禮物所替代。在村民夏金木家,一對老人正在試穿兩個打工兒子帶回來的羽絨衣,夏大伯說,這衣服又輕又軟,比起身上老棉襖,暖和多呢。在他家的桌上、地上,擱著盒裝牛奶、火腿、電暖器等一大堆禮物,一旁夏大媽透露,今年兩個兒子還各給了一疊壓歲錢,說趁心禮物挑不好,讓父母想買什么就買什么。
順應送禮變化的“潮流”,本報記者今年送給結(jié)對“干女兒”夏音的新年禮物,除了紅包、新衣、日用品,也添買了一款智能手機,讓她學習時幫助上網(wǎng)查資料。
自己變輕裝,禮物“淘”回家
如今城里大熱的淘寶購物,也被回家過年的村民“移用”到了送給家人的禮物上。村民夏杭州大伯的六個子女,分別在東北及我省富陽、溫嶺、義烏等地打工,忙于賺錢的他們帶回禮物的方式又有不同,三兒子夏君文指著墻角五六個“天貓”包裝盒對記者說,他們早在年前,就已登錄淘寶網(wǎng),挑選了羊毛衫、電飯煲、火腿等下單,按照硤石村地址,早早地送回了老家,自己則一身輕松地回家過大年。
記者隨后了解到,其實網(wǎng)上“淘”年貨,已不再是城里專利,硤石村從去年開設(shè)農(nóng)村電子商務(wù)服務(wù)站后,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淘寶店老板夏國義說,今年年前不到一個月,他們村“下單”金額就超過了1.5萬元。
大吃變養(yǎng)生,禮物重保健
不少在城里打工的村民,耳濡目染城里人越來越看重保健養(yǎng)生的趨勢,這次帶回家的禮物,一改以往大魚大肉、大吃大喝,不少出現(xiàn)了鐵皮楓斗、青春寶、西洋參的身影,就是年年要孝敬的老酒,今年也多由白酒改為了人參酒、葡萄酒、五加皮等滋補藥酒。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夏達林道,他給家里老父母帶的是鐵皮楓斗晶、鹿龜養(yǎng)生酒、羽絨衣,既補身,又拿得出手,如果2015年生意過得去,他還準備送野山參,操勞一生的父母親,身體也得補上一補。
有人說,回家禮物的變化,不僅僅是形式的變化,也折射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化的進步;而硤石村的村民則自有說法:回家禮物年年在變化,不變的是一份濃濃的親情和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