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品網(wǎng)訊】當代收藏家對署了上款的書畫抱有一種很復雜的感情,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這直接影響著對書畫的價值進行正確的判斷,書畫作品的下款(即作者自己的署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書畫的上款(即接受書畫人的稱謂)也在書畫鑒藏中起主要作用。
在書畫上題注該書畫接受者的名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如宋徽宗著名的瘦金體《千字文》卷末署“書賜童貫”,童貫為“宣和六賊”之一,說明這卷《千字文》是徽宗賞賜給這個大奸臣的,這種賜款可以說是上款的濫觴,元代開始,上款漸漸流行,稱謂也隨時代而變,從元代的直書其名,到明代的“某某年翁、社盟”,清代的“大人”,一直到近代的“先生”等,不一而足。
書畫家送作品給友人,在宋元時多數(shù)還是“義務勞動”,不收錢的,明代以降,書畫作為商品進行買賣逐漸盛行,有的人為了附庸風雅,會在買畫時向藝術家要求署上款,即自己的名字,以示自己與藝術家的關系,而到今天,也還有收藏者有這個喜好。
在古代,有上款的字畫價值比不上不帶上款的,今日亦然,一般來說,在家中懸掛寫有別人名字的東西,感覺總有些別扭,于是,一些人在出手字畫時,就讓裱工將上款挖去,也有后人出售先人藏品,為免閑話將上款割舍的,這種習慣也是與今同理,不論是為求高價還是怕惹人閑話,將上款挖掉是很多人在出售家藏字畫時的“習慣動作”,在當今拍賣會上,以黎雄才、關山月二老的畫作為例,不帶上款的普遍比有上款者貴三分之一左右。
不過,近年一些名人上款的書畫卻屢屢創(chuàng)下高價,究其原因,多與上款人的名氣有很大關系,上款若是送給名人,作品也多數(shù)是經(jīng)意之作,而且表示“采頭”好,價自然就上去了,在收藏者的心目中,“上款”即是“采源”的保證,倘若自己收有一件經(jīng)名人藏過的作品,則心理上自有莫大的滿足,其實,作贗品者也往往打“上款”的主意,廣州嘉德去年拍過白云起書畫專場獲得成功后,不久廣州市面上就出現(xiàn)托名“云起同志”上款的假畫,可見作假者心靈之巧,更有個別有心計者,先將自己裝扮成收藏家,吹噓與名家數(shù)十年老友,然后將有自己上款的偽作出售以圖利,這些伎倆都是看“上款”時不可不察的。